江蘇金湖縣呂良鎮沿湖村孫元林自1993年創建豬場以來,幾經市場沖擊,年收入均在萬元左右。他在多年養豬實踐中,總結了5條經驗。
一是自繁自育。開始建豬場時,仔豬都是從集市上購買的,品種雜,仔豬生長慢,賺錢少。孫元林認為要長期搞養殖,就必須自繁自育,改良品種。于是他在1996年花了3000多元,購回6頭母豬,以高價購買1頭優種夏洛克公豬。經過雜交產的仔豬具有生長快、抗病力強等特點,過去購買的仔豬8~10個月才出欄,自繁自育的仔豬5~7個月就可出欄,大大降低了成本,增加了收入。
二是擴大規模。正常情況下,養殖1頭商品豬除去飼料和人工成本,可以賺120~200元,養100頭就有1萬元純收入。如果沒有規模,效益就不明顯。孫元林的豬場持續10年穩定在100頭上下。
三是做好防疫。養豬最怕的是發生瘟疫,孫元林購買了不少養豬技術資料,學會了防疫技術,同時還聘請了獸醫做技術顧問。10多年來,他家從未發生過疫情和病死過一頭豬。
四是自己配制飼料。他購置粉碎機、攪拌機,把自家產的稻草、雜糧加工后配成飼料,并自己設計了生豬飲水設施。
五是統籌兼顧。孫元林將承包田種上玉米,用豬糞肥田,用玉米作豬飼料,形成了良性循環,養豬效益大增。